手机版
收藏本站
选大学 4.7.7
类型:团购支付 平台:安卓
大小:154MB 时间:2024-05-14
选大学目录
可以这样:一. 首先选专业时结合自己的爱好,就业是否容易,老师和家长的意见,综合分析后确定比较好.
二. 选学校应注意:
在高考志愿表上的各个批次一定要填对档的学校(否则,该档做废了).同一档次的一二三选择也要按学校知名度及该校往年在该地招生分数来排序.
每一档不要空,每一档的学校若录取你,都是你要去的学校(否则将误你一年)
每一档的学校都应该是你能去上的,至少是你经过努力有可能去上的,一定切合实际,绝不能好高务远.
例如:你每次模拟考试分都达到清华大学的录取线(至少接近),这样你就报(同时报清华就不能报北大,同理:报北大就不能报清华,因为他们是同类最好的学校,绝不会接对方的漏).否则坚决不报而报低一些的学校,把有限的志愿资源用好.
报志愿时教育局会发给你们高考指南,上面会有详细介绍.
注意:最想上的学校及专业报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平行志愿每个学校都可能录取你,无先后顺序,报上就要准备去上学.
正确挑选大学的几个标准:
好大学标准一:有名列前茅的好专业;
一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对自己来说好不好,一是要看自己的兴趣,二是要看它的就业前景和它在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中真实的就业状况,再就是其他的如学习氛围硬件设施等细节因素。
至于师资,应该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但不应该是首要的因素。
老师自己水平高不代表他的授课水平也高。
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大都比较强就业都很好,那么它的师资、它的专业培养方式和学习氛围等应该也不会差。
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别人的意见是应该听取的,但是应该仅拿来当做一种参考因素,而不应该成为主要的依据。
他人的意见总是会带有个人色彩,如果我们只听信他人之言,则自己只会是一直盲目下去,这也有如各种广告的引导性一样。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听取多人的意见,自己去参考查阅一些比较客观的介绍相关方法的文章,向他人咨询一些需要了解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大致方向。
”不只是在选择专业,在其他的事情上,我们也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有自己的思考原则。
好大学标准二:能让学生忙起来;
评价一所大学是好是坏,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看大学生忙不忙,便可以大体知道学校好或不好。
如何确认在校大学生忙或不忙?看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度,二是学生学习的强度。
好的大学,学生废寝忘食,学习时间的长度和学习的强度都要大大超过高中阶段。
而不好的大学,学生悠哉游哉,寝室里的人比阅览室的多,玩游戏的、睡懒觉的比读书的多,大学生活比高中阶段轻松多了。
甚至于有的大学,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如果在大一、大二时通不过,你就不要指望在大三、大四时通过了。
因为,大一、大二凭借的是高中基础,大三、大四时连高中的基础都没有了。
要想了解一所大学好或不好,你可以不知道这个学校院士、博士点、重点学科、科研成果等诸多信息,你只要看看这所学校的学生忙不忙,课余时间在忙什么,忙到什么程度,你便能找到答案。
当然,研究型大学学生与实用型大学学生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忙“学术”,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后者忙“实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训练。
为什么学校不能让学生忙起来?这涉及一所大学学生、教师、历史、文化、研究条件等诸多因素。
绝不是简单地想让学生忙起来就能让学生忙起来的。
好大学标准三:有办学特色与个性;
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容易。
但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却很旺盛。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拔尖创新的人才以及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太少。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能、会操作的技术骨干,可是,即使是高薪招聘适合者也寥寥无几。
高校应当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尤其是特色、专业、品牌定位。
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应当要紧密贴近市场需求,设置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专科生大于本科生,本科生大于研究生,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最后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时,千万要摒弃将学科学习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对于个人来说,在自己专业上教育资源占优,学术成果丰硕的大学才算是适合自己的大学,适合自己未来规划和当下所学专业的发展,有人认为当前的“985高校”、“211院校”,无疑就是好大学,这些大学获得国家的投资多,学校的层次和级别也高,放在各地的第一批招生,就是这个道理。
站在一些排行榜机构角度,排在排行榜前列的高校,就是好大学。
近年来,大学排行榜的生意很红火,迎合的就是社会对“好大学”评价的需要。
有一些学生,就是根据排行榜来选大学和专业。
可是,政府角度的“好大学”,说到底,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行政性,而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经历来看,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通过政府“计划”出来的,计划模式下的大学,更像一级政府,而不是一个教育机构;在政府计划之下,我国的大学办学,关注更多的是办学政绩,而非育人成果。
排行榜上的“好大学”,暂不论其选择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其本质看,这只能代表一方面的社会评价——某个机构按照自己对“好大学”的理解,设置指标,根据学校的办学数据,进行排名,而不按照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角度来排名,比如同学们真正学的怎样,老师指导学生们做了哪些课题之类的,所以,我们所见的就是,各种大学排行榜的结果千差万别,这令不少人感到困惑。
如果只凭政府的“工程”、“计划”,排行榜的“排名”来选“好大学”,我们将一直摆脱不了困惑。
真正的好大学,一是对学生负责,应该是按照个性化的办学模式,适合学生个性、兴趣,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大学。
二是非常重视教学和其他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三是全社会人们心目中的向往,将其子女“养育成人”的期待。
大学是培养人的,大学若不培养社会各界精英,谁来培养,难道精英真的都是自学成才?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找到自己对哪类大学、哪个专业更感兴趣。
然而现在的悲哀在于,我们经过12年的基础灌输教育,除了知道自己还会做几个题以外,已经没有自己明确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基本就是“我这个分数能进哪个好学校?”了。
这还要求我们能够审视自身的名校情结,不要对所谓的名校进行盲目的追逐。
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对自己的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
我国学生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进入大学,就是“终于解放了,混四年,”因此,选择大学,很多同学只关注学历和学校层次,意图是能混一张还算有面子的“文凭”。
但拿到这样的文凭,又怎样呢?倒退10年,一些所谓名校的文凭,还管那么一点用,而现在,在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3100万,毛入学率达到近27%时,没有教育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基本上就是一张废纸。
我国迟早要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在能力社会中,人们关注的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他有怎样的文凭。
懂得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应该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应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好大学,并以积极的态度来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